口..口...吃....吃
口..口...吃....吃
「媽..媽..媽..媽,我想食..食..食..雪糕。」如發現孩子說話時詞彙重覆、拖長語音、在不適當的位置中斷或難於發出說話的第一個音等,他可能患上「口吃」。而說話不流暢,很容易會造成溝通障礙。
某程度上口吃是受心理影響,因此有些患有口吃的兒童會有古怪的舉動,例如聳肩、眨眼、伸舌、甩頭或迴避別人目光等。
大部份學者均認為口吃是生理和心理因素互相影響而成。家族性遺傳、中樞神經病變、大腦功能不協調、刻意模仿或環境壓力等因素,都會造成口吃。而當孩子在說話時屢受挫折,便會引致緊張,繼而失去說話的信心,造成惡性循環。
假口吃
二至五歲的幼兒很多時會經歷「假口吃」。這個年齡的孩子在需要表達豐富的意思時,很多時只能在腦海中構思內容而未能清晰地以較長和複雜的句子表達出來,因此說話時便會顯得結結巴巴。這種情況通常只會維持一至兩個月,便會漸漸消失。家長如遇此情況,切勿過分擔心,以免為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但若情況持續半年以上或有惡化現象,家長便應馬上為孩子尋找適當的專業輔助。
給家長的建議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問題,不要打斷他的說話;
避免要求孩子在別人面前說話或朗讀;
當孩子說話不流暢時,不要表現得不耐煩或要求他重說;
避免在孩子面前談論他的「口吃」問題;
多鼓勵孩子嘗試,從而建立自信心,避免責罵或直接糾正他;
鼓勵孩子減慢說話的速度。
家長應避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否則會弄巧反拙,令孩子在說話方面的表現更差。